1、两位副总裁离任,京东物流转攻为守
最新消息显示,京东物流高级副总裁唐伟、副总裁王强都在本月离开了原有岗位。
如果只是普通的人事变动或者轮岗,还不会引起外界太多关注。但有些耐人寻味的是,这两位副总裁原先负责的业务都和外部客户有关。
唐伟可以算得上是京东物流的“元老”,他早在2014年就加入了京东物流,曾负责KA(关键客户)与销售发展部。
2017年京东物流拆分独立,最早的两个大客户李宁、安利都是由唐伟亲自谈下,为公司向外获取增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2021年时,唐伟带领部门对接700多个KA,包括安利、联合利华、沃尔玛、格力等大型企业。京东物流最新财报显示,2022年有362个年营收贡献不低于1000万的一体化供应链客户,贡献总额占京东物流全年收入的11%。
去年,唐伟接替陈岩磊,成为京东物流关联公司“北京京邦达贸易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及经理。
(截自天眼查)
此前,唐伟一度担任京东物流商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但消息显示,目前“商业发展服务中心”已经变更为“体验与规划部”,往后聚焦于物流体验保障与规划建设。
唐伟离开原有岗位后,还未负责具体业务,下一步的去向尚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本月,唐伟还卸任了德邦物流的非独立董事职务。
另一位离开原有岗位的王强,2020年才加入京东,后任京东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部、X研究部负责人。
在职期间,王强主要负责为外部客户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比如在仓储环节,对畅销品进行分区储存,优化拣货路径以提高效率;在运输环节,通过算法进行智能驱动和配载,以降低运输成本和安全事故率等等。
由于供应链解决方案部的物流技术业务需要软硬件的大量投入和研发,该业务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时,物流技术业务曾被要求实现盈亏平衡,但并未实现。这或许也是王强被调离的一个原因。
在今年,物流技术业务的盈亏平衡依旧是供应链解决方案部的主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前,还有可能出现更多的缩减开支举措。
从目前所知的信息来看,京东物流本月调岗的两位高管,一个负责客户销售,一个负责客户服务。他们对于京东物流向外部拓展客户都有着重要作用。
而人事和组织架构的调整,似乎也意味着京东物流放慢了向外扩张的进程,转而重新打磨自身能力。
2、京东物流,需要“下沉”
2023开年,京东的两个动作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一是推出“春晓计划”,增加对第三方商家的扶持力度,并开放个人商家入驻;二是全面开放第三方物流接入,包括“通达系”和极兔。
对于京东物流而言,前者意味着它将拥有更多的潜在客户,后者则意味着它也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长久以来,京东物流凭借强大的仓储和配送能力,为京东商城构建起了一条深厚的护城河——配送效率和服务。
多年坚持不懈的投入,保证了这条护城河足够强势,京东自营的口碑几乎牢不可破。但是当京东想要寻求增量时,依旧需要在“城外”招揽更多的第三方商家。
为此,我们看到京东一边加大对商家的扶持力度,一边用“百亿补贴”争夺用户。供给端和消费端双管齐下,力求最大化地提高增量获取效率。
而在平台内交易频次增加、平均客单价降低的同时,京东需要有着足够承载能力和弹性的物流,以保证服务和效率不会拖后腿。
原本,京东物流是当仁不让的人选。但一个实际的问题是,京东物流目前想要全面承接第三方商家的经济件,势必会受到自身成本的拖累。
京东物流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意味着其高效和高品质的服务,同样需要更高的票单价支撑。对于新入驻京东的第三方商家和个人商家而言,几乎不太可能将之作为首选。
也是因此,京东顺势全面开放了第三方物流入驻。此前的内部会议上,刘强东直言:“他们想用极兔或者通达系快递,就让他们用!”
结果就是包括“通达系”和极兔在内的快递企业一拥而上,开始争夺京东物流嘴边的蛋糕。
从京东物流的角度来看,自然不愿意白白舍弃自家的业务。因而京东的“下沉”和“开放”,同样引发了京东物流探索“下沉”的考量。
正如前文所述,京东物流想要拿到新增的内部业务,当务之急就是尽可能缩减成本。要么找对方法提高效率,保证经济件、扩大高端件利润;要么就是开辟出一条新的业务线,直接负责承接经济件。
无论是哪一个方向,都意味着京东物流目前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内部调整和优化上。从这次的人事调动也能看出,对于一些仍未实现盈亏平衡的业务,京东物流已经难以抑制急切的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财报显示,京东物流的总员工数(包含德邦)已经超过37万人,且近三年已为一线员工支出了1065亿元的薪酬福利。
(图源:京东物流公众号)
庞大的岗位数量意味着庞大的开销,京东物流也迫切需要拓宽更多的业务渠道——无论是来自内部还是来自外部。
京东物流,不能再等了。
3、合作开放大势所趋,“御用快递”不复存在
虽然京东开放第三方物流入驻,对于京东物流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无法否认的是,合作开放对于行业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头部电商平台总是给人一种与特定物流强绑定的印象。
比如淘系与“通达系”、京东与京东物流、拼多多与极兔……这些快递品牌也一度被外界调侃为“御用快递”。
但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近几年物流与电商平台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开放,曾经的矛盾也逐渐缓和。
2020年时,京东曾要求商家停止使用申通等快递公司,一度引发行业热议。当时京东方面回应称:阿里成为申通快递的大股东,而京东物流想入驻阿里旗下电商平台的合作需求得不到回应,有违“公平、对等、共赢”的合作原则,只能暂停合作。
直到前不久,京东与申通全面恢复合作,且第一时间进入了测试阶段。显然,京东最终还是选择率先打破僵局,重新向阿里抛出橄榄枝。
(截自深交所互动易)
与此同时,京东物流也在积极谋求与其它电商平台的合作。
2022年,京东物流接入抖音电商“音需达”服务,开始为抖音用户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截至2022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所服务的抖音商家已超2万个。
2023年春节期间,京东物流又与快手电商达成合作,为快手商家和消费者持续提供快递配送服务。
按照这一趋势下去,全面拥抱开放的京东物流,或许距离入驻淘宝天猫也不会太遥远。甚至,当京东物流顺利实现成本优化以后,其与拼多多也同样有着合作的机会。
物流与电商的双向开放,在打破平台之间零和博弈的同时,也会给商家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作者 | 李松月
本文作者:电商报,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ailinghao.com/archives/8352